[伊人久久五月丁香亚洲]书库室内设计

大家好今天来介绍的问题,伊人久久五月丁香亚洲,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

文章目录列表:

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

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38-99-------------------------------------------------------------------------------------------------------------------- 目 次 l 总则 1.0.1 为适应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使图书馆建筑设计符合使用功能、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公共图书馆、高等学校图书馆、科学研究图书馆及各类专门图书馆等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建筑设计。
1.0.3 图书馆建筑必须满足文献资料信息的采集、加工、利用和安全防护等功能要求,并为读者、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工作条件。
1.0.4 图书馆建筑设计应结合图书馆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趋势,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适应现代化服务的要求,并力求造型美观,与环境协调。
1.0.5 图书馆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2 术语2.0.1 公共图书馆 Public Library
具备收藏、管理、流通等一整套使用空间和技术设备用房,面向社会大众服务的各级图书馆,如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地区、县图书馆,其特点是收藏学科广泛,读者成份多样。
2.0.2 高等学校图书馆 College Library
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具有服务性和学术性强的大专院校和专科学校,以及成人高等学校的图书馆,简称高校图书馆。
2.0.3 科学研究图书馆 Research Institution Library
具有馆藏专业性强,信息敏感程度高,采用开架的管理方式和广泛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先进的服务手段的各类科学研究院、所的图书馆,简称科研图书馆。
2.0.4 专门图书馆 Special Library
专门收藏某一学科或某一类文献资料,为专业人员服务的图书馆,如音乐图书馆、美术图书馆、地质图书馆等。
2.0.5 普通阅览室 General Reading Room
以书刊为主要信息载体供读者使用的阅览室,是图书馆中数量较多的一种阅览室。
2.0.6 特种阅览室 Special Reading Room
指“音像视听室”、“缩微阅览室”、“电子出版物阅览室”等。这类阅览室,读者须借助设备才能从载体中获取信息。对建筑设计有特殊要求。
2.0.7 开架阅览室 Open Stack Reading Room
藏书和阅览在同一空间中,允许读者自行取阅图书资料的阅览室。
2.0.8 文献资料 Document Literature
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包括书刊资料和非书刊资料等多种形式,一般统称文献资料,系图书馆馆藏信息载体的总称。
2.0.9 非书资料 Non-print Materials
非印刷型的非书本式的资料。包括录音带、录像带、幻灯片、投影片、电影拷贝、缩微胶卷、图片、模型、智力玩具、机读磁盘、磁带、光盘等。
2.0.10 基本书库 Basic Stack Rooms
图书馆的主要藏书区,对全馆藏书起总枢纽、总调度作用,具有藏书量大,知识门类广的特点。基本书库的藏书内容范围、品种和数量反映一个馆的性质、规模和为读者服务的能力,常作为划分图书馆规模的指标。
2.0.11 辅助书库 Auxiliary Stacks
采用闭架管理时,图书馆中为读者服务的各种辅助性书库。如外借处、阅览室、参考室、研究室、分馆等部门所设置的书库。其藏书具有现实性、参考性、针对性强和利用率高、流通量大的特点。
2.0.12 特藏书库 Special Stacks
收藏珍善本图书、音像资料、电子出版物等重要文献资料、对保存条件有特殊要求的库房。
2.0.13 珍善本书库 Rare Book Stacks
收藏经鉴定列为国家或地方级珍贵文献、对安全防范和保存条件有特殊要求的库房。主要收藏刻本、写本、稿本、拓本、书画等古籍与珍品,是特藏库的一种。
2.0.14 磁带库 Tape Base
主要收藏录像带、录音带、机读磁盘、磁带和光盘等载体的库房。其存放库架和保存环境都有特殊要求。
2.0.15 开架书库 Open Stacks
允许读者入库查找资料并就近阅览的书库。此种书库除正常的书架外,在采光良好的区域还设有少量阅览座(厢)供读者使用。
2.0.16 密集书库 Compact Stacks
以密集书架收藏文献资料的库房。此种库房的荷载可按实际荷载选用,多设置在建筑物的地面层。
2.0.17 密集书架 Compact Bookshelf
为提高收藏量而专门设计的一种书架。若干书架安装在固定轨道上,紧密排列没有行距,利用电动或手动的装置,可以使任何两行紧密相邻的书架沿轨道分离,形成行距,便于提书。
2.0.18 积层书架 Stack-system Shelf
重叠组合而成的多层固定钢书架。附有小钢梯上下。其上层书架荷载经下层书架支柱传至楼、地面。上层书架之间的水平交通用书架层解决。
2.0.19 书架层 Stack Layer
书库内在两个结构层之间采用积层书架或多层书架时,划分每层书架的层面。由于该层面一般直接支承在书架上,多为钢板或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故又称甲板层或软层,以别于书库的结构层。
2.0.20 行道 Aisle
两排书架之间的距离,又称书架通道。其宽度与开架、闭架的管理方式有关。
2.0.21 书库提升、传送设备 Hoist In Stacks
在书库或密集藏书区为减轻工作人员劳动强度,提高传递速度而设于上、下楼层之间及水平传递图书(及索书条)的设备。它可以是手动、电动或机械传动。
2.0.22 典藏室 Book-Keeping Department
图书馆内部登记文献资料移动情况、统计全馆收藏量的专业部门。
2.0.23 计算机信息检索 Information Retrieval
计算机信息检索是利用计算机系统有效存储和快速查找的能力,发展起来的一种计算机应用技术。它可以根据用户要求从已存信息的集合中抽取出特定的信息,并具有插入、修改和删除某些信息的能力。图书或文献检索系统属于信息量较大而不常修改的二次性信息检索系统。
2.0.24 信息处理用房 Information Processing Room
满足图书馆信息技术服务功能的用房。它包括信息的显示、摄取、变换、传递、存储、识别、加工等所有的信息处理过程。 3 选址和总平面布置

3.1 选址 3.1.1 馆址的选择应符合当地的总体规划及文化建筑的网点布局。
3.1.2 馆址应选择位置适中、交通方便、环境安静、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较有利的地段。
3.1.3 馆址与易燃易爆、噪声和散发有害气体、强电磁波干扰等污染源的距离,应符合有关安全卫生环境保护标准的规定。
3.1.4 图书馆宜独立建造。当与其它建筑合建时,必须满足图书馆的使用功能和环境要求,并自成一区,单独设置出人口。 3.2 总平面布置 3.2.1 总平面布置应功能分区明确、总体布局合理、各区联系方便、互不干扰,并留有发展用地。
3.2.2 交通组织应做到人、车分流,道路布置应便于人员进出、图书运送、装卸和消防疏散。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 JGJ50的有关规定。
3.2.3 设有少年儿童阅览区的图书馆,该区应有单独的出人口,室外应有设施较完善的儿童活动场地。
3.2.4 图书馆的室外环境除当地规划部门有专门的规定外,新建公共图书馆的建筑物基地覆盖率不宜大于40%。
3.2.5 除当地有统筹建设的停车场或停车库外,基地内应设置供内部和外部使用的机动车停车场地和自行车停放设施。
3.2.6 馆区内应根据馆的性质和所在地点做好绿化设计。绿化率不宜小于30%。栽种的树种应根据城市气候、土壤和能净化空气等条件确定。绿化与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和管线之间的距离,应符合有关规定。4 建筑设计

4.1 一般规定4.1.1 图书馆建筑设计应根据馆的性质、规模和功能,分别设置藏书、借书、阅览、出纳、检索、公共及辅助空间和行政办公、业务及技术设备用房。
4.1.2 图书馆的建筑布局应与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相适应,合理安排采编、收藏、外借、阅览之间的运行路线,使读者、管理人员和书刊运送路线便捷畅通,互不干扰。
4.1.3 图书馆各空间柱网尺寸、层高、荷载设计应有较大的适应性和使用的灵活性。藏、阅空间合一者,宜采取统一柱网尺寸,统一层高和统一荷载。
4.1.4 图书馆的四层及四层以上设有阅览室时,宜设乘客电梯或客货两用电梯。
4.1.5 图书馆各类用房除有特殊要求者外,应利用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外墙、外门窗和屋顶等围护结构应区别使用要求,按照本规范第7.2.1条所规定的温度、湿度指标及当地室外气象计算参数和有、无采暖、通风、空气调节等具体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合理的构造,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需要采暖时,围护结构的传热热阻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6。
2当需要空气调节时,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J19执行。
3当无采暖和空气调节时,书库的外墙和屋顶的传热热阻值分别不应小于0.66m2·K/W和0.90m2·K/W
4.1.6 各类用房的天然采光标准,不应小于表4.1.6中的规定。
4.1.7 各类用房在平面设计时,应按其噪声等级分区布置,其允许噪声级不应大于表4.1.7中的规定。
4.1.8 电梯井道及产生噪声的设备机房,不宜与阅览室毗邻。并应采取消声、隔声及减振措施,减少其对整个馆区的影响。
4.1.9 建筑设计应进行无障碍设计,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 JGJ50的有关规定。
4.1.10 建筑设计应与现代化科学技术密切结合,宜根据建设条件为建筑物的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性。 4.2 藏书空间4.2.1 图书馆的藏书空间分为基本书库、特藏书库、密集书库和阅览室藏书四种形式,各馆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确定。
4.2.2 基本书库的结构形式和柱网尺寸应适合所采用的管理方式和所选书架的排列要求。框架结构的柱网宜采用1.20m或1.25m的整数倍模数。
4.2.3 各类图书馆藏书空间容书量设计估算指标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
4.2.4 书库的平面布局和书架排列应有利于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并缩短提书距离;书库内书(报刊)架的连续排列最多档数应符合表4.2.4-1的规定,书(报刊)架之间,以及书(报刊)架与外墙之间的各类通道最小宽度应符合表4.2.4-2的规定。
4.2.5 书架宜垂直于开窗的外墙布置。书库采用竖向条形窗时,应对正行道并允许书架档头靠墙,书架连续档数应符合本规范第4.2.4条及表4.2.4-1的规定。书库采用横向条形窗,其窗宽大于书架之间的行道宽度时,书架档头不得靠墙,书(报刊)架与外墙之间应留有通道,其尺寸应符合本规范表4.2.4-2的规定。
4.2.6 珍善本书库应单独设置。缩微、视听、电子出版物等非书资料应按使用方式确定存放位置,这些文献资料应设特藏书库收藏、保管。
4.2.7 书库库区可设工作人员更衣室、清洁室和专用厕所,但不得设在书库内。
4.2.8 书库、阅览室藏书区净高不得小于2.40m。当有梁或管线时,其底面净高不宜小于2.30m;采用积层书架的书库结构梁(或管线)底面之净高不得小于4.70m。
4.2.9 书库内工作人员专用楼梯的梯段净宽不应小于0.80m,坡度不应大于45度,并应采取防滑措施。书库内不宜采用螺旋扶梯。
4.2.10 二层及二层以上的书库应至少有一套书刊提升设备。四层及四层以上不宜少于两套。六层及六层以上的书库,除应有提升设备外,宜另设专用货梯。书库的提升设备在每层均应有层面显示装置。
4.2.11 书库安装自动传输设备时,应符合设备安装的技术要求。
4.2.12 书库与阅览区的楼、地面宜采用同一标高。无水平传输设备时,提升设备(书梯)的位置宜邻近书刊出纳台。设备井道上传递洞口的下沿距书库楼、地面的高度不宜大于0.90m。
4.2.13 书库荷载值的选择,应根据藏书形式和具体使用要求区别确定。4.3 阅览空间4.3.1 各类图书馆应按其性质、任务,或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分别设置各类阅览室。
4.3.2 阅览区域应光线充足、照度均匀,防止阳光直晒。东西向开窗时,应采取有效的遮阳措施。
4.3.3 阅览区的建筑开间、进深及层高,应满足家具、设备合理布置的要求,并应考虑开架管理的使用要求。
4.3.4 阅览区应根据工作需要在入口附近设管理(出纳)台和工作间,并宜设复印机、计算机终端等信息服务、管理和处理的设备位置。工作间使用面积不宜小于10m’,并宜和管理(出纳)台相连通。
4.3.5 阅览区不得被过往人流穿行,独立使用的阅览空间不得设于套间内。
4.3.6 使用频繁,开放时间长的阅览室宜邻近门厅布置。
4.3.7 阅览桌椅排列的最小间隔尺寸应符合表4.3.7的规定
4.3.8 珍善本阅览室与珍善本书库应毗邻布置。阅览和库房之间应设缓冲区,并设分区门。
4.3.9 舆图阅览室应能容纳大型阅览桌、描图台,并有完整的大片墙面和悬挂大幅舆图的设施。
4.3.10 缩微阅读机集中管理时,应设专门的缩微阅览室。室内家具设施和照明环境应满足缩微阅读的要求,缩微览阅室宜和缩微胶卷(片)的特藏书库相连通。缩微阅读机分散布置时,应设置专用阅览桌椅,每座位使用面积不应小于2.30m2。
4.3.11 集体和个人使用的音像资料视听室宜自成区域,便于单独使用和管理,与其他阅览室之间互不干扰。
4.3.12 音像视听室应由视听室、控制室和工作间组成。视听室的座位数应按使用要求确定。每座位占使用面积不应小于1.50m2。当按视、听功能分别布置时,应采取防止音、像互相干扰的隔离措施。
4.3.13 电子出版物阅览室宜靠近计算机中心,并与电子出版物库相连通。
4.3.14 珍善本书、舆图、缩微、音像资料和电子出版物阅览室的外窗均应有遮光设施。
4.3.15 少年儿童阅览室应与成人阅览区分隔,单独设出人口,并应设儿童活动场地。
4.3.16 盲人读书室应设于图书馆底层交通方便的位置,并和盲文书库相连通。盲人书桌应便于使用听音设备。
4.3.17 各阅览区老年人及残疾读者的专用阅览座席应邻近管理(出纳)台布置。
4.3.18 阅览空间每座占使用面积设计计算指标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 4.4 目录检索、出纳空间4.4.1 目录检索包括卡片目录、书本目录和计算机终端目录三部分内容组成,各部分的比例各馆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4.4.2 目录检索空间应靠近读者出人口,并与出纳空间相毗邻。当与出纳共处同一空间时,应有明确的功能分区。
4.4.3 目录检索空间内目录柜的排列尺寸不应小于表4.4.3的规定。如利用过厅、交通厅或走廊设置目录柜时,查目区应避开人流主要路线。
4.4.4 目录柜组合高度:成人使用者,不宜大于1.50m少年儿童使用者,不宜大于1.30m.
4.4.5 目录检索空间内采用计算机检索时,每台微机所占用的使用面积按2.00m2计算。计算机检索台的高度宜为0.78~0.80m .
4.4.6 目录检索空间中目录柜所占用的面积可按本规范附录C所列公式计算。
4.4.7 中心(总)出纳台应毗邻基本书库设置。出纳台与基本书库之间的通道不应设置踏步;当高差不可避免时,应采用坡度不大于1:8的坡道。出纳台通往库房的门,净宽不应小于1.40m,并不得设置门坎,门外1.40m范围内应平坦无障碍物。平开防火门应向出纳台方向开启。
4.4.8 出纳空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出纳台内工作人员所占使用面积,每一工作岗位不应小于6.00m2,工作区的进深当无水平传送设备时,不宜小于 4.00m;当有水平传送设备时,应满足设备安装的技术要求。 2 出纳台外读者活动面积,按出纳台内每一工作岗位所占使
用面积的1.20倍计算,并不得小于18.00m2;出纳台前应保持宽度不小于3.00m的读者活动区。
3 出纳台宽度不应小于0.60m。出纳台长度按每一工作岗位平均1.50m计算。出纳台兼有咨询、监控等多种服务功能时,应按工作岗位总数计算长度。出纳台的高度:外侧高度宜为1.10~1.20m;内侧高度应适合出纳工作的需要。

什么是室内设计的高端设计呢 干了好几年都晕了!现在也想接触一下高端设计。

作为计算机业和通讯业的联袂产物,计算机网络迅猛发展,从1995年开始各种媒体炙手可热的就是Internet。Internet即国际计算机互联网,是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网络系统,作为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其发展正如日中天。同时,越来越多的 Intranet得以建立起来, 并与Internet互联。Intranet即以Internet的技术和标准建立的企业或部门内部专用的网络系统。网络的发展,已经在商业、企业、金融等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必将对其他行业和领域带来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出版界,计算机网络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已有少数出版社正在筹建计算机网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出版业必将步入网络化出版的时代——建立出版社Intranet , 并实现与Internet的互联,出版社的各项工作均可在网络上进行。出版网络化有着深远的意义,它是比“淘汰铅与火”更伟大的出版革命,它将把我国出版业带入“告别纸和笔”的时代,为出版业的高度繁荣带来新的契机。
一、选题策划
选题策划是图书出版中最重要的一环。好的选题是图书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前提和保证。出版网络化,为选题策划带来了新的手段、快捷的方式和极大的方便,使出版社的选题更新、更快、更好。
通过Internet,选题策划编辑可以迅速地了解到某一选题在国内外的出版情况,如出版单位、销售册数、定价、内容提要等。在出版社内部,通过建立的书稿库、选题库,在出版社Intranet上,编辑可方便地检索书稿库和选题库,了解本社在这一选题的出版情况,本社是否已有此类图书,主要读者对象定位于何处,是否畅销,等等。通过了解社内社外的情况,做到选题时心中有数,从而避免选题的重复。编辑亦可通过参加网络上特定的新闻讨论组,吸引读者参加网络上特定专题的讨论。通过这种方式,编辑可以了解广大读者对某一类图书的需求,读者期望图书包含的内容,以及读者群对某类图书定价接受的范围等等。通过这些信息为选题策划提供依据。
通过网络,编辑可以方便地搜索到新资料、新成果、新知识,掌握最新学术动态和学科的发展趋势等,从而根据这些信息策划出最新的选题,快速而准确地切中市场的脉搏。
二、编务管理
通过出版社Intranet,可对图书的整个出版流程实施网络化管理,选题登记、选题审批、组稿、编辑加工、二审、三审、备案发稿、付印,均可在网络上对其进行实时、动态的管理。随时打开计算机,进入社内网的编务管理系统,编辑就可以了解到出版社的编务情况。
网络可进行的编务管理包括:用计算机网络管理图书从选题的登记到备案发稿的过程,如选题的提交、审批、列选,本社按月和按年申报的选题,一般选题和重点选题;提供书稿的周期预测、成本预测和书稿进度的实时监控;对发稿计划、出书计划、ISBN、样书及书稿档案等进行实时管理;对稿酬、版权等进行实时管理;对编辑工作量进行实时统计、管理;加强对出书流程各环节的实时监控,如某一书稿所处在的环节,这一环节的操作人是谁,是否按时完成这一环节,提前或滞后的时间和原因;在出书之前对图书的成本进行预测,通过对出书各阶段的成本统计,提供图书印数、定价依据;提供总编室与财务的实时数据交流;对已出图书进行详尽的管理,包括分类、统计、查询等;提供向新闻出版署的网络报盘等。
三、作者和译者队伍
书稿的质量是图书的生命力之所在,没有好的书稿,就不可能有好的图书。因此,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作者和译者队伍,是出版社出优质书的关键。通过在出版社Intranet建立作者和译者库,将本社的作者、译者队伍进行网络化管理。在出版社Intranet上可随时进入作者、译者库,了解作译者队伍情况,如姓名、单位、联系地址、邮编、电话、传真、职务、学历、工作简历、出书情况、个人专长、与出版社合作情况,等等。编辑可以通过Internet的电子公告板,或电子邮件接触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或某一方面的专家,通过与他们的网上交往,为某一选题物色到最佳作者,使出版社在选择作、译者时有了更宽的选择面,使提高书稿质量有了更可靠的保证。由于网络通讯的方便
快捷,编辑可随时了解作者创作的全过程,从而把编者对书稿的要求准确地传送给作者,这样就能组来最优秀的稿件。
四、社领导办公
出版社网络化管理以后,最大的变化是出版社内部信息的随手可得,这为社领导的办公和决策提供了巨大的方便。
在出版社Intranet上,社领导可实时了解全社信息,如书稿流程进度(包括各环节的处理意见)、成本、周期以及发行、财务、人事等数据,并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以饼图、直方图、曲线、表等方式显示分析结果,及时了解到社内的超时稿件、滞后稿件、超成本稿件等信息,从而为社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在出版社内部网上,这些数据的获取和分析随时可得,不像在传统模式的出版社内,某一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往往需要很长时间,从而给社领导的决策带来延误。
利用Intranet,社领导可方便地向各个部门下发指令和通知,从不同部门调阅有关信息。部门负责人把本部门要审批的文件从网上报到社领导的工作站上,社领导处理后,再从网上下发给部门负责人。这样可以大幅度减少各种会议的数量,把社领导从会海中解放出来。社领导外出亦可了解出版社情况,并对出版社进行管理。社领导外出时,可携带笔记本电脑,通过接入当地计算机网络,或通过公用电话线实现与出版社Intranet的联网,从而了解出版社情况并作出决策。
五、编辑加工
作者通过E-mail或FTP投稿, 这样的稿件经转化为统一格式的文件后,直接存入出版社的书稿库。如果作者所投的仍是手写稿,先交付激光照排中心将书稿录入后,存入书稿库。在进行编辑加工时,编辑通过网络从书稿库中调出书稿排版文件,在计算机上进行编辑加工。
书稿在达到齐、清、定之前,需经过编辑加工、二审、三审等流程,每一程序执行完毕后,通过Intranet将书稿发送到下一程序执行人员工作站上。每一个审稿人均可直接在书稿上进行修改,通过设置不同的颜色来标志不同的审稿人,并自动保留不同人对书稿加工(包括表格、公式)的痕迹和加工记录,从而明确责任和权限。在审稿过程中,编辑可随时与作者通过Internet进行网上交谈,对稿件有疑议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征求作者意见。另一方面,为了保证稿件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编辑可通过进入Internet,利用其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对书稿中的资料、数据、公式等关键性内容进行查询、确认。对于某一问题,还可以在电子公告板或特定新闻讨论组中征求专家的意见,从而确保内容的正确性。
齐、清、定之后的稿件,通过权限设定,编辑不再能对其进行修改。这时可进入激光照排中心,进行发排,输出胶片。亦可通过网络将排好的文件传送到印刷厂,由其输出胶片并照相付印。排版文件可存入出版社内部检索库和书稿库, 以备编辑进行检索; 还可形成SGML (Standard General Markup Language)通用的文档格式,以备制作电子出版物时调用,为出版社信息资源的再利用提供方便。
六、出版
出版环节是保证图书印制质量的关键。出版环节管理得好,不仅会使图书印制质量大大提高,而且还能缩短出版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可方便地实现这些目标。用计算机网络代替卡片式的印制流程管理,缩短出书周期。从出版处收稿到出书整个出版流程中,每一环节都可在网络上进行控制,在网络上登记和查询工作进展情况,主动地加速图书出版。由于各种工价数据都录入在管理系统中,可动态地进行成本控制,将预测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实时比较,某一书稿超成本时系统自动给出预警提示,从而提醒管理者对成本进行监控。出版部门还可通过网络管理系统,实时了解印制物资库房的状况,并进行实时管理和动态维护。
七、发行
发行在出版社的地位日益重要,出版社只有通过发行,才能真正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计算机网络为发行部门提供了强大和便捷的手段。
首先,计算机网络可以使发行部门的内部管理规范化,实现从出版到发行的图书出版流程自动管理。利用出版社Intranet的发行管理系统,可实施图书信息管理,如新书入库、分类查询等;库存和库位信息管理,如图书库存表等;图书销售管理,包括相关票据清单、结算、汇总、通讯录及折扣等。
网络可提供库房的实时管理,保证物流和信息流的一致性和同步性。通过在书库设立工作站,并接入出版社Intranet,异地可通过公用电话网实现联网,实时登录图书入库情况。同时,客户在出版社购书付款后,相关信息从计算机网络上传到书库,客户即可从书库提书,或者由书库向客户托运或邮寄图书。门市的业务亦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不在同一地点办公的发行业务机构,可通过网络进行实时信息交换。
其次,计算机网络为发行提供了新的销售渠道和发行方式。随着国际互联网在国内的普及,在未来读者通过网络向出版社购买图书,还可通过网络阅读出版社制作的电子图书,在网络上进行图书的电子贸易。出版社设在全国各地的发行点,亦可通过计算机和电话线与出版社取得联系,向出版社提供销售信息、购书信息及相关信息;出版社向其提供新书目录及图书简介、内容提要、封面等信息。
计算机网络可实时生成图书排行榜,为图书销售和再版提供信息。根据销售记录,自动形成图书销售排行榜,可及时地根据排行榜决定哪些图书急需加印,哪些图书可不再印刷。由于发行部门和财务部门的数据相关性大,许多数据需要共享。出版社Intranet可实现发行与财务的无缝网络链接和一体化管理。由于网络信息的共享,发行的相关信息可直接通过网络传输到财务部门,从而避免了财务数据的重新录入,减轻财务人员人工作量。
八、财务
在出版社Intranet上,通过网络权限的设定,财务部门可从其他部门获得有关财务的信息,从而实施财务管理;而其他部门不能进入财务管理系统,从而保证了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由于网络数据的共享,实现了财务与编务、印制、发行等部门的网络化、一体化的流程管理。通过网络,财务人员可对财务数据进行直观、全面的实时查询和统计分析,了解财务状况。
根据需要可实时形成社内和新闻出版署所需的财务报表,并通过网络向社领导或新闻出版署报送。
九、人事
在出版社Intranet上,人事部门可方便地进行职工人事档案管理和工资管理。
十、期刊
出版社在图书出版的同时,往往还出版期刊。期刊的出版与图书不同,有着自身的特点。期刊有着明确的办刊宗旨,稳定的读者群,更多的作者投稿,组稿工作也比较频繁,与读者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运用网络可实现对期刊的一体化的、有效的和实时的管理,提高期刊的质量、加快发行周期、减轻劳动强度。期刊稿件管理,如稿件录入、稿件库,可根据来稿时间、作者名、编辑名、稿件名等对稿件进行查询;期刊编辑加工,编辑可在计算机上进行稿件的编辑加工,并保存修改记录;期刊编务管理,如期刊组稿,期刊查询,稿件统计,稿酬计算、审批和稿酬单的打印;期刊系统库管理,如期刊栏目库的管理,已用和备用稿件库的管理。
十一、电子出版
出版社通过申请Internet地址,接入Internet后,即可通过网络发布自己的电子出版物,制作本社的网络宣传主页。在网络宣传主页上,可介绍出版社的发展历史、出版范围、内部情况,以及定时发布本社的新书目录、新书简介,在主页上推出图书的内容提要、封面等信息,吸引读者阅读和订购。出版社的电子出版物亦可通过网络发行,网络用户可以看到电子出版物的简要介绍,并可观看部分内容。读者若想购买,可通过网络银行支付费用,从而获得对电子出版物的使用权。
十二、办公和决策的无纸化和数字化
出版社Intranet的建立,为实现出版社办公和决策的无纸化和数字化提供了可能。在未来的出版社,所有文件、通知和联系均通过网络进行。内部网可取代其他形式的内部通信联系,费用既便宜,功能又强大。内部网最明显的优点之一是采用它之后就不需要纸张了。任何出版社员工打开任何一台计算机,通过运行浏览器,都可看到相关的电子信息。出版社内部网把出版社的各种文件,包括员工名单、各部门电话号码、培训材料、通知和指示、工作安排等转变为电子形式,并随时加以更新。
内部网可以同样的方式向每台计算机输送信息,因此能够把出版社内分散设置的计算机、软件和数据库集合成一个单一的系统,这样信息无论在哪里,员工都能找到。
十三、资料检索
内部网的建立,以及与外部的联网,使得员工对资料的查询、检索变得方便、快捷。
将出版社的图书、期刊、报纸、文件等资料,通过扫描、录入等手段,存入资料库;出版社的相关出版信息,亦可当作资料存入资料库。实现了对资料室的图书、杂志、报刊,出版社的图书样书库的系统化、规范化管理。资料库中包括多种信息格式,如文字、图片、声音,以及带排版语言的大样文件和超文本文件。检索系统提供功能强大的检索工具和方法,如位置运算、逻辑运算、智能运算、区域运算、渐进运算等检索方法,满足不同方式或不同目的的检索。随着资料库的建设,资料库的信息将越来越丰富,员工可在其中检索和查询到有用的信息。
通过Internet,社内员工可方便地进入国内外的图书馆,查询和检索国际、国内最新的出版动态,以及员工所需要了解的信息。
通过了解社内、社外的信息,为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发行、出版等提供决策依据,从而为出版社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十四、资源共享
内部网的建立,为出版社内所有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可能性,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配置可达到最优化。如员工需要输出一份高质量的打印文件,通过网络,员工可将处在另一处的高档激光印字机设置为网络打印机,从而将自己要打印的文件发送到网络打印机上进行打印,而不必给每一个办公室配置一台高档激光印字机。再如临时需要某一员工到另一岗位上工作,在网络上只需要将其使用权限设置为该岗位所在的权限即可。其所从事的工作,即和该岗位所在的办公室员工所从事的工作一样,接受该办公室的领导和指挥。
十五、家庭办公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突飞猛进,必将带来未来办公模式和概念的变革。全天候、全方位的Internet和Intranet的崛起,以及电子邮件、移动通信等的发展,都将改变着今日办公室的面貌。在未来,员工通过寻呼机、移动电话、传真机,更多的是电脑和调制解调器与出版社保持联系。
出版社员工可通过配置家庭计算机,联入公共网络,或通过调制解调器和电话线实现与出版社Intranet的互联。员工可在家庭中进行工作,通过网络从出版社了解和接受所要完成的任务,并在家庭计算机上进行处理,完成后通过网络传送到出版社Intranet,自动或由专人将其转入下一处理流程。相关信息的获取亦可通过网络进行,了解社领导下达的指示和任务;员工之间通过E-mail互相进行联系。
十六、涉外版权贸易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加,出版社与国际的版权贸易将越来越多。版权贸易涉及到外汇版税、版权管理以及一些特殊条例等,因而手续繁多。通过Internet,出版社可方便地与国外出版商进行协商,从而迅速解决相关问题,使翻译图书能得到及时翻译和出版,甚至能做到与国外图书的同步出版。
十七、远程通信
以社内局域网为基础,通过建立WWW服务器,利用防火墙技术, 实现全局数据和局部数据的安全过滤,在保证社内局域网安全性的前提下,与外部网进行互联,进行远程通信,从而构造出版社与上级部门、书店、作者、读者以及与国外出版机构进行信息交互的有效渠道。远程通信的实现,加快了出版社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为出版社开拓新的发行渠道、开展版权贸易,为编辑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络的强大信息资源提供极大的便利。

国家规定的图书馆每层高度是多少

国家规定的图书馆每层高度,一般净空在3.1~3.5米左右,如果安装中央空调,每层高度在4.5-4.8米左右。

藏书区、阅览区、工作区三者处在同一层高,要求在同一水平面上,若采用开架阅览和开架书库,在新建图书馆中设置单层书库的,其最佳高度为36m。

在传统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中,阅览室和书库荷载设计是按国家标准规定设计的,阅览室荷载设计标准比较低,这不利于书库和阅览室在使用中的互换,现代图书馆实行开架阅览,为了能够在阅览室内设辅助书库和载架书库,楼板的荷载就必须按藏书荷载计算。

书库、阅览室、工作区都采用框架结构,大柱面。根据已经建成的图书馆的使用经验,75m柱网能达到《图书馆建筑设计规划》规定的最低标准,较好地满足阅览的需要,也能根据需要任意分割,如研究室、情报检索室、电子阅览室、视听室、会议室等。

模数式图书馆由于取消了固定的建筑间隔和建筑区域,可以让我们以不变应万变,比较容易做到多种反应和调整。但模数式建筑因为开间大、荷载大、柱距大,造价较高,日常维修也较高,需要人工采光和通风,我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发达地区尚能承受得了,欠发达地区就差一些,况且模数式建筑又忽视了建筑的个体要求。

来源:

-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

幼儿园在硬件设计上有什么规范

一、幼儿园的规模(包括托、幼合建的)分为:
大型:10个班至12个班。中型:6个班至9个班。小型:5个班以下。
二、单独的托儿所的规模以不超过5个班为宜。
三、托儿所、幼儿园每班人数:
1.托儿所:乳儿班及托儿小、中班15~20人,托儿大班21~25人。
2.幼儿园:小班20~25人,中班26~30人,大班31~35人。
第2.1.1条四个班以上的托儿所、幼儿园应有独立的建筑基地,并应根据城镇及工矿区的建设规划合理安排布点。托儿所、幼儿园的规模在三个班以下时,也可设于居住建筑物的底层,但应有独立的出入口和相应的室外游戏场地及安全防护设施。
第2.2.3条托儿所、幼儿园室外游戏场地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必须设置各班专用的室外游戏场地。每班的游戏场地面积不应小于60m2。各游戏场地之间宜采取分隔措施。
二、应有全园共用的室外游戏场地,其面积不宜小于下式计算值:
室外共用游戏场地面积(m2)=180+20(N-1)
注:1、180、20、1为常数、N为班数(乳儿班不计)。
2、室外共用游戏场地应考虑设置游戏器具、30m跑道、沙坑、洗手池和贮水深度不超过0.3m的戏水池等。
第3.1.4条严禁将幼儿生活用房设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第3.1.5条生活用房的室内净高不应低于表3.1.5的规定。
活动室、寝室、乳儿室 2.8m 音体活动室 3.6m
第3.1.7条托儿所、幼儿园的生活用房应布置在当地最好日照方位,并满足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少于3h(小时)的要求,温暖地区、炎热地区的生活用房应避免朝西,否则应设遮阳设施。
第3.1.8条建筑侧窗采光的窗地面积之比,不应小于表
活动室、音体活动室、乳儿室 1/5 寝室、喂奶室、医务保健室、隔离室1/6 其他房间 1/8
第3.1.9条音体活动室、活动室、寝室、隔离室等房间的室内允许噪声级不应大于50dB,间隔墙及楼板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RW)不应小于40dB,楼板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LnT,W)不应大于75dB。
第3.2.3条单侧采光的活动室,其进深不宜超过6.60m。楼层活动室宜设置室外活动的露台或阳台,但不应遮挡底层生活用房的日照。
第3.2.4条幼儿卫生间应满足下列规定:
一、卫生间应临近活动室和寝室,厕所和盥洗应分间或分隔,并应有直接的自然通风。
二、盥洗池的高度为0.50~0.55m,宽度为0.40~0.45m,水龙头的间距为0.35~0.4m。
三、无论采用沟槽式或坐蹲式大便器均应有1.2m高的架空隔板,并加设幼儿扶手。每个厕位的平面尺寸为0.80m×0.70m,沟槽式的槽宽为0.16~0.18m,坐式便器高度为0.25~0.30m。
第3.2.5条每班卫生间的卫生设备数量不应少于表3.2.5的规定。
污水池(1位)大便器/沟槽(4位)小便槽(4位)盥洗池(6~8个)淋浴(2位)
第3.3.1条托儿所分为乳儿班和托儿班。乳儿班的房间设置和最小使用面积应符合表3.3.1的规定,托儿班的生活用房面积及有关规定与幼儿园相同。乳儿室50 m2 喂奶室15 m2 配乳室 8 m2 卫生间10 m2 贮藏室6 m2
第3.3.4条乳儿班卫生间应设洗涤池二个,污水池一个及保育人员的厕位一个(兼作倒粪池)。
第3.6.2条托儿所、幼儿园的生活用房在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中,不应设在四层及四层以上;*耐火等级的建筑不应设在三层及三层以上;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不应超过一层。平屋顶可做为安全避难和室外游戏场地,但应有防护设施。
第3.6.3条主体建筑走廊净宽度不应小于表3.6.3的规定。
生活用房 1.8M(双面布房) 1.5M(单面布房或外廊)服务供应用房 1.5M(双面布房) 1.3M(单面布房或外廊)
第3.6.4条在幼儿安全疏散和经常出入的通道上,不应设有台阶。必要时可设防滑坡道,其坡度不应大于1∶12。
第3.6.5条楼梯、扶手、栏杆和踏步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楼梯除设成人扶手外,并应在靠墙一侧设幼儿扶手,其高度不应大于0.60m。
二、楼梯栏杆垂直线饰间的净距不应大于0.11m。当楼梯井净宽度大于0.20m时,必须采取安全措施。
三、楼梯踏步的高度不应大于0.15m,宽度不应小于0.26m。
四、在严寒、寒冷地区设置的室外安全疏散楼梯,应有防滑措施。
第3.7.2条严寒、寒冷地区主体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应设挡风门斗,其双层门中心距离不应小于1.6m。幼儿经常出入的门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在距地0.60~1.20m高度内,不应装易碎玻璃。二、在距地0.70m处,宜加设幼儿专用拉手。四、不应设置门坎和弹簧门。
第3.7.3条外窗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活动室、音体活动室的窗台距地面高度不宜大于0.60m。距地面1.30m内不应设平开窗。楼层无室外阳台时,应设护栏。
二、所有外窗均应加设纱窗。活动室、寝室、音体活动室及隔离室的窗应有遮光设施。
第3.7.4条阳台、屋顶平台的护栏净高不应小于1.20m,内侧不应设有支撑。护栏宜采用垂直线饰,其净空距离不应大于0.11m。
第3.7.5条幼儿经常接触的1.30m以下的室外墙面不应粗糙,室内墙面宜采用光滑易清洁的材料,墙角、窗台、暖气罩、窗口竖边等棱角部位必须做成小圆角。
第4.2.1条采暖区托儿所、幼儿园应用低温热水集中采暖。热媒温度不宜超过95~70℃。幼儿用房的散热器必须采取防护措施。不具备集中采暖条件的二层以下房屋用壁炉、火墙采暖时,必须有高出屋面的通风、排烟等措施。
第4.3.2条活动室、乳儿室、音体活动室、医务保健室、隔离室及办公用房宜采用日光色光源的灯具照明,其余场所可采用白炽灯照明。当用荧光灯照明时,应尽量减少频闪效应的影响。医务保健室和幼儿生活用房可设置紫外线灯具。
第4.3.3条照度标准不应低于表4.3.3的规定。
活动室、音体活动室、乳儿室 150 LX 医务保健室、隔离室、办公室100 LX
寝室、喂奶室、配奶室、厨房 75 LX 卫生间、洗衣房 30 LX
门厅、烧火间、库房 20 LX
第4.3.4条活动室、音体活动室可根据需要,预留电视天线插座,并设置带接地孔的、安全密闭的、安装高度不低于1.70m的电源插座。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GBJ 99—86
第2.1.1条学校校址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三、学校主要教学用房的外墙面与铁路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与机动车流量超过每小时270辆的道路同侧路边的距离不应小于80m,当小于80m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
五、校区内不得有架空高压输电线穿过。
六、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m;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走读小学生不应跨过城镇干道、公路及铁路。有学生宿舍的学校,不受此限制。
第2.2.2条学校建筑用地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学校的建筑容积率可根据其性质、建筑用地和建筑面积的多少确定。小学不宜大于0.8;中学不宜大于0.9;中师、幼师不宜大于0.7。
第2.2.3条学校运动场地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运动场地应能容纳全校学生同时作课间操之用。小学每学生不宜小于2.3m2,中学每学生不宜小于3.3m2。
二、学校田径运动场应符合表2.2.3的规定:
三、每六个班应有一个篮球场或排球场。
四、运动场地的长轴宜南北向布置,场地应为弹性地面。
五、有条件的学校宜设游泳池。
第2.2.4条学校绿化用地:中师、幼师不应小于每学生2m2;中学不应小于每学生1m2;小学不应小于每学生0.5m2。
第2.3.5条学校的校门不宜开向城镇干道或机动车流量每小时超过300辆的道路。校门处应留出一定缓冲距离。
第2.3.6条建筑物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教学用房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
二、南向的普通教室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应小于2h。
三、两排教室的长边相对时,其间距不应小于25m。教室的长边与运动场地的间距不应小于25m。
第3.2.1条教室内课桌椅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课桌椅的排距:小学不宜小于850mm,中学不宜小于900mm;纵向走道宽度均不应小于550mm。课桌端部与墙面(或突出墙面的内壁柱及设备管道)的净距离均不应小于120mm。
二、前排边座的学生与黑板远端形成的水平视角不应小于30°。
三、教室第一排课桌前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2000mm;教室最后一排课桌后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小学不宜大于8000mm,中学不宜大于8500mm。教室后部应设置不小于600mm的横向走道。
第3.2.3条黑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黑板尺寸:高度不应小于1000mm,宽度:小学不宜小于3600mm,中学不宜小于4000mm。
二、黑板下沿与讲台面的垂直距离:小学宜为800--900mm;中学宜为1000--1100mm。
三、黑板表面应采用耐磨和无光泽的材料。
第3.2.4条讲台两端与黑板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0mm,宽度不应小于650mm,高度宜为200mm。
第3.3.2条实验桌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双人单侧化学、物理、生物实验桌,每个学生所占的长度不宜小于600mm;实验桌宽度不宜小于600mm。
二、四人双侧物理实验桌,每个学生所占的长度不宜小于750mm;实验桌宽度不宜小于900mm。
三、岛式化学、生物实验桌每个学生所占的长度不宜小于600mm;实验桌宽度不宜小于1250mm。
四、教师演示桌长不宜小于2400mm,宽不宜小于600mm。
第3.3.3条实验室的室内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第一排实验桌的前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500mm,边座的学生与黑板远端形成的水平视角不应小于30°。
最后一排实验桌的后沿距后墙不应小于1200mm;与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11000mm。
二、两实验桌间的净距离:双人单侧操作时,不应小于600mm;四人双侧操作时,不应小于1300mm;超过四人双侧操作时,不应小于1500mm。
三、中间纵向走道的净距离:双人单侧操作时,不应小于600mm。四人双侧操作时,不应小于900mm。
四、实验桌端部与墙面(或突出墙面的内壁柱及设备管道)的净距离,均不应小于550mm。
第3.6.2条舞蹈教室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每间教室不宜超过20人使用。
二、教室内在与采光窗相垂直的一面横墙上,应设一面高度不小于2100mm(包括镜座)的通长照身镜。其余三面内墙应设置高度不低于900mm可升降的把杆,把杆距墙不宜小于400mm。
三、窗台高度不宜低于900mm,并不得高于1200mm。
第3.7.3条语言学习桌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在教室内设置控制台时,第一排语言学习桌前沿距前墙不应小于2500mm。
二、纵向走道宽度不宜小于600mm;教室后部横向走道的宽度不宜小于600mm。
三、语言学习桌端部与墙面(或突出墙面的内壁柱及设备管道)的净距离,不应小于120mm。
四、前后排语言学习桌净距离不应小于600mm。
第3.9.1条合班教室的规模宜能容纳一个年级的学生,并可兼作视听教室。
第3.9.4条合班教室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教室第一排课桌前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2500mm;教室最后一排课桌后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18000mm。
二、前排边座的学生与黑板远端形成的水平视角不应小于30°。
三、座位排距:小学不应小于800mm,中学、中师、幼师不应小于850mm。
四、走道宽度:纵、横向走道的净宽度不应小于900mm;当同时设有中间和靠墙纵向走道时,其靠墙纵向走道宽度不应小于550mm。
五、座位宽度不应小于450~500mm。
六、教室的课桌椅宜采用固定式。课椅宜采用翻板椅。
第3.11.2条阅览室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阅览室应设于环境安静并与教学用房联系方便的位置。
二、教师阅览室与学生阅览室应分开设置。
三、教师阅览室座位数宜为全校教师人数的1/3。
四、学生阅览室座位数:小学宜为全校学生人数的1/20;中学宜为全校学生人数的1/12;中师、幼师宜为全校学生人数的1/6。
第3.11.3条书库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小学藏书量宜按每学生20--30册计算;每平方米藏书量宜为500--700册。
二、中学藏书量宜按每学生30--40册计算;每平方米藏书量宜为500--600册。
三、中师、幼师藏书量宜按每学生80--100册计算;每平方米藏书量宜为400--500册。
四、书库设计应采取通风、防火、防潮、防鼠及遮阳等措施。
第4.2.2条教学楼应每层设厕所。
第4.2.3条教职工厕所应与学生厕所分设。当学校运动场中心,距教学楼内最近厕所超过90m时,可设室外厕所,其面积宜按学生总人数的15%计算。
第4.2.6条学校厕所卫生器具的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小学教学楼学生厕所,女生应按每20人设一个大便器(或1000mm长大便槽)计算;男生应按每40人设一个大便器(或1000mm长大便槽)和1000mm长小便槽计算。
二、中学、中师、幼师教学楼学生厕所,女生应按每25人设一个大便器(或1100mm长大便槽)计算;男生应按每50人设一个大便器(或1100mm长大便槽)和1000mm长小便槽计算。
第4.2.8条教学楼内应分层设饮水处。宜按每50人设一个饮水器。
第4.2.11条学生宿舍不应与教学用房合建。男、女生宿舍应分区或分单元布置,并不得分层设置,其出入口应分开设置。
第4.2.12条学生宿舍的居室,应设贮藏空间,每室居住人数不宜多于7--8人。
第5.1.1条学校主要房间的使用面积指标宜符合表5.1.1的规定。
普通教室小学1.10m2;中学1.12m2;中师1.37m2;幼师1.37m2;
试验室小学 ----m2;中学1.80m2;中师2.00m2;幼师2.00m2;
第5.1.6条中学、中师、幼师学生宿舍的使用面积,应按每床为2.7m2计算。
学生宿舍贮藏间的使用面积,宜按每个学生为0.10~0.12m2计算。
第5.2.1条小学教学楼不应超过四层;中学、中师、幼师教学楼不应超过五层。
第5.2.2条学校主要房间的净高,应符合表5.2.2的规定:
小学教室 3.1m;中学、中师、幼师3.4m;试验室3.4m;舞蹈室4.5m;辅助用房3.1m;办公及服务用房2.8m
第5.3.2条教学用房窗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教室、实验室的窗台高度不宜低于800mm,并不宜高于1000mm。
二、教室、实验室靠外廊、单内廊一侧应设窗。但距地面2000mm范围内,窗开启后不应影响教室使用、走廊宽度和通行安全。
三、教室、实验室的窗间墙宽度不应大于1200mm。
第6.1.2条在寒冷或风沙大的地区,教学楼门厅入口应设挡风间或双道门。挡风间或双道门的深度,不宜小于2100mm。
第6.2.1条教学楼走道的净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教学用房:内廊不应小于2100mm;外廊不应小于1800mm。
二、行政及教师办公用房不应小于1500mm。
第6.2.3条外廊栏杆(或栏板)的高度,不应低于1100mm。栏杆不应采用易于攀登的花格。
第6.3.2条楼梯不得采用螺形或扇步踏步。
每段楼梯的踏步,不得多于18级,并不应少于3级。梯段与梯段之间,不应设置遮挡视线的隔墙。楼梯坡度,不应大于30°
第6.3.3条楼梯梯段的净宽度大于3000mm时宜设中间扶手。
第6.3.4条楼梯井的宽度,不应大于200mm。当超过200mm时,+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第6.3.5条室内楼梯栏杆(或栏板)的高度不应小于900mm。室外楼梯及水平栏杆(或栏板)的高度不应小于1100mm。
楼梯不应采用易于攀登的花格栏杆。
第6.4.1条教室安全出口的门洞宽度不应小于1000mm。合班教室的门洞宽度不应小于1500mm。
第7.1.2条教室光线应自学生座位的左侧射入;当教室南向为外廊,北向为教室时,应以北向窗为主要采光面。
第7.2.2条学校用房工作面或地面的平均照度不应低于表7.2.2的规定,其照度均匀度不应低于0.7。
计算机教室、美术教室、阅览室 200LX
琴房、舞蹈教室、办公室、保健室 150LX
普通教室、书法、语言、音乐、史地、合班教室 150LX
风雨操场 100LX
饮水处、厕所、走道、楼梯间 20LX
第7.2.3条教室黑板应设黑板灯。其垂直照度的平均值不应低于200lx。黑板面上的照度均匀度不应低于0.7。
黑板灯对学生和教师均不得产生直接眩光。
第7.2.5条教室不宜采用裸灯。灯具距桌面的最低悬挂高度不应低于1.7m(阶梯地面的合班教室除外)。灯管排列应采用长轴垂直于黑板的方向布置。

北京的 国家图书馆是谁设计的

二期新馆:德国KSP Engel und Zimmermann建筑事务所,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院和ASP联合体

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33号

建设单位:国家图书馆
合作单位:德国KSP Engel und Zimmermann建筑事务所
建筑面积:80,538m2
层数及总高度:地下3层 、地上5层、 总高27M
主体建筑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筒体结构
主要外装修材料:石材、玻璃幕墙

项目介绍

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位于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和新辟五塔寺路交界口,现图书馆一期大楼的北面,包括二期书库和阅览室扩建及新建国家数字图书馆二期大部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中文数字资源基地。工程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国家总投资123,500万元。新馆的书库可满足未来30年的藏书量,新增读者座位2900个,日均接待读者能力8000人次,为中国文化部的重点工程,也是现代集团的重点设计项目和文明示范窗口工程。

新馆主楼东西方向长约120米,基座段宽约90米,屋顶宽约105m-120米,基座顶高约9.2米。建筑总高度是26.56米,属于一类高层建筑。作为古典建筑结构的现代演绎,新馆追求的是文化和历史的密切关系。新馆从水平方面可分为三段:基座,中间通透的连接体和大屋盖,隐喻者过去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华积淀,今天,及代表科技和文华发展未来的数字图书馆。

新馆在设计中前瞻性地重视和考虑绿色节能的设计理念。建筑形体简洁方正,建筑外墙和屋面采用挤塑聚苯板保温层;建筑的一、二层立面采用石材百叶外遮阳,立面和天窗选用热工性能优异的中空透明LOW-E玻璃,屋顶天窗带电动内遮阳帘;对于室内大空间采用地板送风和分层空调这些方式有效降低了建筑能耗。另外本工程还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与地下温差较低的特点,五层的地上建筑设了三层地下室,地下空间占总建筑面积的55%,达到节能节地效果。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